一、基本情况
大川镇地处偏远山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其中失能老人260人,半失能老人100余人,多是年龄大自然失能、生病失能和天生、后期残疾失能等原因。
二、困难问题
缺乏专业护理队伍。农村的养老机制普遍不完善,医疗水平普遍很低,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数是在家靠亲属照顾,突发疾病也是只能送去更高一级的医院,镇上医疗水平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并且路途遥远,承担着更大的风险。此外亲属基本都是“凭感觉”照顾,不够专业,家人力不从心,老人有苦难言。大川镇小河村有位60岁的失智老人,家人白天要去很远的山上耕作,早出晚归,白天老人的饮食就成了难题,并且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也是不能及时处理的。后经过多方联系,该老人送去了县上的慧爱医院,老人在里面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基本生活、医疗也得到了保障,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洗澡,是“小事”,但对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是一块心病。快乐村村民张立,常年独自照顾67岁的半失能母亲,以往每次洗澡多有不便,要么就把母亲拉到姐妹家中,要么就得等姐妹谁回家。前不久,在看到某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可以提供助浴服务后,他迫不及待去参观。这里,摆放着一台特殊的浴缸:在常规的浴缸之外,配有一台类似牙科病床的设备——一张担架床固定在可以上下移动的支架上。“洗澡时,活动不便的老人躺在床上,通过固定身体、调节床的位置,在水的浮力下,老人能够在浴缸里舒服地泡个澡。”老年公寓负责人说道。张立兴奋地说:“在家里哪有这些设备,想痛痛快快洗个澡太难了,她肯定在里面很开心。”这些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在农村是普遍没有的,以至于城乡养老服务问题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水平。发挥农村特困供养机构作用,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应住尽住。健全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相结合的特困供养标准调整机制,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分档确定照料护理标准,满足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照料护理需求。规范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委托照料协议,通过向供养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或照料服务人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照料服务。
加强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保障帮扶。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和邻里互助力量,对全国农村地区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独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全面建立信息台账,签订关爱服务协议,落实定期巡访制度。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视频连线等形式,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巡访关爱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服务类救助资金等经费,通过居家上门服务、补贴入住机构、邻里互帮互助等形式,保障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公办养老机构改造力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在满足政策保障对象入住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失能老年人入住。依托护理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农村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长期护理(失能照护)保险试点地区加强统筹实施,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机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纳入定点机构,提升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子女亲属护理技能培训等措施,提升农村家庭照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