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效
一是阵地建设,文化室有农家书屋、排练室、全国信息共享工程、有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用房于一体,还有各种各样的健身设施。村民们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留守儿童开展课余文化生活等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有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块阵地,“扶贫先扶志·济困先树人”“情牵山乡”等文娱活动都能常态化开展。
二是硬件建设,按照文化室建设“六有”标准(有文化室、有室外活动场地、有成套文化器材、有成套广播器材、有宣传栏、有图书)建设,并免费开放,配送广播器材并完成安装调试工作,着力加强村文化服务中心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夯实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活跃。
三是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在2017年举办文艺活动12余次,2017年截至2018年4月举办文艺活动16次,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石凤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二、 特色亮点
石凤村打造“一院一坝一品牌”的特色文化院坝。整合现有的基层公共资源,促进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推动文化院坝、广播站、道德讲堂、志愿者工作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固定放映点、农家书屋、出版物销售网点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建设。建成了可拆卸舞台22平方米,约300平方米的可供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室外场地。充分利用室外围墙打造了“双石花灯”文化,发展花灯新形势新内容,创新传承传唱方式。成立花灯艺人表演队,辅之以快板、小品等方式,使得双石花灯广为流传。
突出三个主体,彰显文化长效化:一是突出农民主体,坚持立足本土文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农村文艺骨干的文化热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带头、示范、传承作用,使得农村文化活动更具当地特色、更加贴近生活。在辖区范围内积极建造文艺表演队2支,演员40余人,15人以上的腰鼓队2支,这些队伍人员广泛,覆盖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丰富了本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二是突出村居主体,结合村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做到“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三是突出文化主体,把文化活动开展与本村的聚居点管理、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与推动当地发展相融合,使之既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