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自2013年到2018年,乙脑病例时有发生,三带喙库蚊在我县仍属于优势蚊种,尤其在畜牧棚、农户密度较大,可能造成我县今年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流行。为控制乙脑发病水平和减少死亡,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高热、意思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是威胁群众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县乙脑高发季节是7月、8月和9月,要充分认识到乙脑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乙脑防控工作,精心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做到组织、人员、技术、物资的四落实。
二、加强乙脑监测工作
(一)规范疫情报告
各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乙脑病例必须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乙脑监测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所有乙脑和疑似乙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信息及标本检测结果信息通过乙脑专病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二)科学利用数据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传染源是被感染的猪,传播途径是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被感染的猪进行传播。要掌握辖区内蚊虫密度以及分布;积极主动与当地畜牧局沟通协调,掌握当地畜牧养殖情况,及时提出科学预警。
(三)加强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要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并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转运标本,县疾控中心负责对乙脑标本进行检测、录入。
三、加强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各医疗机构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疫情监控,发现乙脑病例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等防治工作,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病例调查处理完后,将调查处理报告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
(二)开展主动搜索
各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病例近期活动地点及周边进行调查,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三)开展疫苗接种率评估
乡镇卫生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工作需要,可对病例所在地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评估工作,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能够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杜绝由免疫空白造成的适龄儿童乙脑发病。
四、做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
接种乙脑疫苗是有效控制乙脑疫情的关键措施。乡镇卫生院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切实做好8月龄和2周岁儿童的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9%以上;3岁-6岁组可结合入托入学查验等其他日常工作进行查漏补种,减少免疫空白;其他年龄人群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做好高危人群乙脑疫苗补种工作。努力消除免疫空白点,最大限度减少易感人群,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
乡镇卫生院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乙脑防病知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乙脑疫苗接种率及防病意识,以及病后及时就诊的意识。
加强居家个人卫生
1、猪是乙脑传播的重要传染源,故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有条件者可对猪进行疫苗注射,有效控制猪感染乙脑病毒,从而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养猪户在进猪圈时尽量减少皮肤裸露,可在猪圈内点蚊香,减少蚊虫密度。
2、注意对居家环境进行防蚊、灭蚊,可采取点蚊香、喷灭蚊剂、挂蚊帐、安装纱窗、纱门等等经济实惠的方式降低室内蚊虫密度。
3、注意少去草丛茂盛、低洼积水等蚊虫滋生地,减少被叮咬机会。
加强周边环境卫生
卫生院要有针对性得加强环境防护宣传,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开展以灭蚊防蚊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理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消除蚊虫滋生地。
(三)加强群体防护宣传
乡镇卫生院要结合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宣传接种乙脑疫苗的有效性,对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对其他人群,特别是养殖户、水产户等高危人群在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下开展应尽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