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数据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统计数据需求日益增大,统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紧密关注,同时,伴随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对统计重视不够,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统计法治观念淡薄,导致风险防控能力薄弱,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发展。
(一)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漏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局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二)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统计功能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承担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牵头任务的部门有经商科局、发改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4家部门和9个乡(镇、街道)。
(三)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统计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畅,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部门统计职能发挥有限,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和活力。认为完成发展指标任务是统计部门一家的事,事不关己,缺乏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一些部门对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具体情况不了解、不过问,就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分析研判和采取有效措施了。还有一些部门就连统计部门主动沟通联系也不理不睬,勉强派人一起到企业或基层指导统计基础工作时也是难得开金口,把统计部门人员直接推到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