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赋予了不同人的成长记忆,每个人都记下了不同年代的历史足迹,从艰苦奋斗的光荣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步履铿锵,从担起社会责任的中坚力量到勇立潮头的奋斗脊梁,60后、70后、80后、90后……在抗击“8.10”洪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代代”龙门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并肩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们说要让鲜红的党旗在抗洪一线高高飘扬,要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60后的坚守:绝不缺席每一次抢险
骆正冲是龙门镇“有险必达”的老支部书记,如今腰疼犯得越来越频繁了。今年入汛以来,他多次参与抢险,弯腰捞淤泥,肩扛砂石袋,中间腰疼了好几次他都咬牙硬撑了下来。痛的时候他就下意识地拿手撑着,身上是不知道被汗水浸透了几次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周围的人都调侃他,老同志,马上退居二线了不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可在微信群里一看到有险情,他就穿着长筒雨靴又出现在了抢险现场:“这不是有险情嘛,我放心不下!虽然我年纪大了,一日在岗,我就应该与其他干部一起,风里雨里,绝不缺席!”
70后的奉献:全力扛起每一项重任
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也是“70”的基层干部,面对险情,她不惧风险、迎难而上,舍小家顾大家,以赤诚之心诠释初心和使命,在抗洪救灾一线彰显出别样的巾帼风采。她就是驻王家村驻村组长罗芳,灾难面前,一名冲锋在前的中年女干部,一名心系百姓的驻村组长。
被暴雨肆虐的王家村,伤痕累累,受灾群众如何安置,情绪如何安抚.....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她的脑海过了一遍又一遍。来不及顾及腿脚肿胀;来不及顾及声音嘶哑,她又继续奋斗在一线了解灾情、报告灾情、宽慰群众、安置群众,她永远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王家村党员干部有条不紊地应对当前防汛工作,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真正做到了对外防汛保平安,对内防涝保生产,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0后的担当:战场在哪里,她们就在哪里
8月11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普降整个芦山。短短几个小时,龙门镇王家村暴雨引发山洪,王家村灾情告急!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龙门镇广大党员干部迅速投身到抗洪抢险救灾一线,有的涉水深入老旧房屋解救被困群众,淤泥模糊了身影;有的在倾盆暴雨中奔走,为转移群众而彻夜未眠;有的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守护着群众的安危。当然,也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始终坚守岗位、甘居幕后、默默奉献,用文字传输着一幕幕感人的抗洪救灾事迹。
“救灾工作如同一场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博弈,做好灾情收集、信息宣传、舆论引导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错。”灾情发生后,龙门镇把党政办公室搬到了一线指挥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战场在哪里,她们就在哪里!
90后的传承:认真对待每一次挑战
当前,防汛抗洪进入关键时刻,脱贫攻坚也迈入了最后冲刺倒计时阶段,双重压力如同“两座山”压到了扶贫干部的身上。
欧吴浩作为组织新提拔的“90后”年轻干部,8月11日,一场暴雨席卷龙门;本是山区里长大的孩子,有4年多乡镇工作经验,经过这几年的防汛历练,也已经从“新兵蛋子”淬炼成了“防汛老兵”。
“只要是组织上交给我的工作,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防汛抢险,我都会尽力做到最好。”欧吴浩坚定地说。
一手抓防汛、一手抓脱贫,作为一名乡镇扶贫干部,欧吴浩勇于担当、扛起“双责”,回应着广大群众对生活安定、生产稳定的意愿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