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芦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单位:龙门镇 发布时间: 2022-12-21 16:05 浏览次数: 字体: [ ]

芦山花灯是一种起源于羌族的戏剧,主要角色只有两个,一丑(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头戴无顶草帽,反穿羊皮褂,手握蒲扇,带夹鼻八字胡。迈着九宫步,动作粗狂夸张,语言诙谐,风趣机灵。一旦(俗称“幺妹子”),村姑打扮,包青丝帕,施脂粉,贴云片、太阳膏,簪粉花,系青布满襟围腰,一手握花折扇,一手握彩绸巾,其动作含蓄,娇羞,唱词柔媚,迈着十字步。二人相互配合,演出方式轻松,内容多为即兴之作。它于2006年申报通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申报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现象,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民俗特色,雅安也有着其自身的习俗和特色。雅安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的花灯一个很大的名头——“中国戏曲活化石”

一、芦山花灯的概况

芦山花灯是四川的地方灯戏,兴起于汉,盛行于宋,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俗称“跩花灯”。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在表演中,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2006年,芦山花灯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员“跩”花灯常常用到芦山的方言土语、歇后语,诙谐机趣、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花灯表演不择场地,村前广场、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表演。伴唱的乐器也多少不拘,唯独二胡必不可少。芦山花灯表演中,“花鼻子”常常反穿皮袄,斜挎半边膀子,奇特的扮相常令外地观众感到吃惊。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是藏族同胞的穿着,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有多种民族风情,族融合的产物。芦山人说看花灯表演就是去看“跩花灯”,似乎离开了“跩”,就不是花灯似的。其实,一个“跩”字,道出了芦山花灯的绝活,那就是除了学、说、逗、唱外,还有“跩”。丑、旦闻乐起舞,扭“鸭子步”,唱花灯调。芦山花灯,一“跩”就是2000年,“跩”过了风雨千年、人间百态。

二、芦山花灯弘扬存在的问题

(1)芦山花灯发展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变化,旧的民风民俗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所接受和推广。城乡差异的逐步减小使以民族独特性发展的民俗文化生存的土壤遭到破坏。此外,芦山大地震也使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建,使得芦山花灯的发展受到更大的打击。

(2)芦山花灯传承断代,芦山花灯一直以来都是口口相传,少有的几个传承人都已经是高龄,传统艺人不断减少,传承其所掌握的技艺后继乏人。

(3)芦山花灯对外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人对于芦山的花灯并不知晓,使优秀的民俗文化不能共享,造成文化的封闭。

(4)群众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对这一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精神,对于花灯民俗深度推广与挖掘不够深。

三、芦山花灯的宣传推广方案

芦山花灯目前没有一个特定的表演时间和表演地点,只是在某些节庆活动时,它作为一种文艺演出在大街小巷表演,使得外地的人很难观赏到这一场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旧版
主办: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 承办: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办公室 联系我们:0835-6526078
备案号:蜀ICP备12028360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26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