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来,龙门镇聚焦一个目标,建好两支队伍,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四项机制,提升五化成效,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一个目标。以“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保常态”为目标,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工作抓手,聚焦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厕所、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等重点整治内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6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张贴标语14条,播放村村响广播120余次,发放改厕“明白卡”300余份,着力推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建好两支队伍。以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为原则,发挥村组干部和公益性岗位两支队伍作用,采取镇干部包村联组、村干部包组联聚居点,公益性岗位人员分区分段定责清扫,确保公共区域、主干道常态保持干净整洁。常态化落实45名公益性岗位网格包保,组织镇、村、组干部300余人次,发动群众800余人次,对辖区内重要点位进行集中整治,累计清理公路2000余米、沟渠1000余米,整治房前屋后乱象150余处,清理宣传标语、道路标牌12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发动群众参与。着力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委等自治作用,以聚居点为单位,以村集体经济投入建设运营为基础设立积分超市,实施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以“小积分”撬动人居环境“大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积分超市”兑换活动1场次,兑换30余户群众,兑换生活用品60余件,兑换物品价值600余元。二是健全清运体系。持续深化生活垃圾治理“两网三桶四分”模式,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清运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配置清运员3人,配发垃圾桶60个,做到分类清运、及时运输、车走地净、摆放整齐,累计清理转运垃圾、建渣、杂草等5余吨,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抓常抓长、抓实见效。三是落实资金保障。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给、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资金保障机制,采取村集体经济补给一点,卫生费收取补充一点,运行经费补贴一点,保障重点路段、人口集中区常态保洁。
落实四项机制。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村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划分成4个片区45个网格,实行“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度,建立“网格员+志愿者+公益岗+党员群众”多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模式,以定区域、定标准、定时限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营造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工作局面,把人居环境整治的触角延伸到村庄“神经末梢”。二是建立常态化考核监督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各班子成员及各村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提升五化成效。围绕“1234”中心举措,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五化成效,种植树木花草30000余株,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组织群众打造“门前小花园”等绿化微景观,修理破损线路20余米,修复破损路面5处,全镇道路提质升级;加装改造太阳能路灯58盏,主干道全线覆盖、护路牙出新,道路沿线环境全面焕新;全面加快污水处理站建设进度,疏通污水管道15余米,净化水域生态;房前屋后“脏乱差”问题全面改善,“颜值”不断提升,达到“村庄绿化、村貌美化、设施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整治效果,持续为镇域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