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龙门镇副镇长欧吴浩带领项目办工作人员对王家村大石林产业作业道进行竣工验收,施工方与监理人员陪同验收。
大石林产业道的建设,一是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由于交通不便,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在“金山”脚下过苦日子,经济水平无法提高,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改善。农村道路的建设,改变了农村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畅通与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有利于农民和农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使农副产品快速地进入流通领域,进入千家万户,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推动了农村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落后愚昧的状况。再次,加强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沟通,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生活富裕。过去,农村没有企业,农民无处上班。道路不畅,生产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大部分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手里没有钱,生活水平很低。农民要想挣钱,就要离开他们熟悉的村庄和家人,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农村道路建好后,农村发展好了,引进的企业多了,农民自然就会回到家乡务工或从事高效农业,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同时,农民也可以走向城镇,转向二、三产业。
三是加快了对外交流和信息传播,促进了“乡风文明”。当前,我国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文化传播机构理所当然的把城市当成了传播主市场。而对于占人口比大多数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的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对于媒体传播消息的利用,评判,认知和解读能力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变好,农村的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明显加快。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农民文明了,才会有文明的乡风,村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