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1”套短波通信系统。构建一套覆盖3个村、16个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电站、企业的短波通信系统。在通信网络中断的情况下,利用短波系统可进行灾情收集、指挥调度等工作。
(二)落实“2”种转移安置方式。在汛期组织受威胁群众到亲戚朋友家进行分散安置,转移人员与接收人员签订《转移安置承诺书》,明确责任和义务。筹措资金20余万元,将原岩埝小学改建为斑鸠井临时集中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和自管委,制定安全监管、值班值守等制度,确保安置人员住得下、住得惯。今年以来,累计转移安置2333人次。
(三)执行“3”种制度。将全乡3个村划分为10个片区,落实40名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预警信息发出时,班子成员带队前往各片区点位“蹲点”,靠前指挥,现场决策。同时,与辖区3家商店、2家企业签订日用生活物资、抢险机具和砂石代储协议。
(四)采取“4”种预警“自响应”方式。按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4种情况分别采取到点位开展人员转移,开展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防汛部位的巡查和抢险,到点位开展抗洪抢险救灾等措施,确保在接到预警信息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