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十四五”时期如何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
一是加大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力度。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成为主导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二是完善工作格局。强化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统一指导,规范地方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形成国家、省级、跨地区联盟采购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以医保支付为基础,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一体化的省级集中采购平台。四是推进并规范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与集中采购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成为公立医疗机构医药采购的主导模式,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药店参与集中招标采购。
二十四、“十四五”时期如何完善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治理机制?
一是加强价格监测。全面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价格信息监测机制、交易价格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异常变动的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常态化监管,推动实施全国医药价格监测工程,全面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二是加强价格监管。灵活运用成本调查、函询约谈、信用评价、信息披露、价格指数、挂网规则等管理工具,精准施策,有效传导,遏制药品、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兼顾企业合理利润,促进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五、“十四五”时期如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一是明确总体思路。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宏观管理,完善定调价规则,改革优化定调价程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二是促进价格管理规范化。制定完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编制规范,分类整合现行价格项目,健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简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申报流程,加快受理审核进程,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比如,将探索完善药学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健全上门提供服务的医疗价格政策。三是稳妥开展试点。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并有序推广。四是加强价格监测。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监测,编制医疗服务价格指数,探索建立灵敏有度的动态调整机制,发挥价格合理补偿功能,稳定调价预期。五是强化日常管理。加强总量调控、分类管理、考核激励、综合配套,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治理的社会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二十六、“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基金的使用安全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将加强基金监管作为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检查、飞行检查、“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推动出台《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为基金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法治基础。《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基本建成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和执法体系。主要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一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相结合的多形式检查制度;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检查。建立和完善第三方参与机制,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医保基金监管,提升监管专业性、精准性、效益性。《规划》还提出实施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全覆盖工程,实现系统监控全覆盖、现场检查全覆盖、飞行检查全覆盖、社会监督全覆盖、监管责任全覆盖。
二是全面建立智能监控制度。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的引导和审核,加大稽查审核力度,实现本地异地、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审核全覆盖。全面推进医疗费用智能审核,实现基金监管从人工抽单审核向大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控转变。
三是建立医疗保障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信用管理制度,形成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结果公开、结果应用、信用修复等全链条闭环式信用监管,推动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依法依规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四是健全综合监管制度。适应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特点,建立并完善部门间相互配合、协同监管的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进部门间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监管结果协同运用。对查实的欺诈骗保行为,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建立健全打击欺诈骗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五是完善社会监督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协同构建基金安全防线,促进形成社会监督的良好态势。健全欺诈骗保举报投诉奖励机制,完善奖励政策和奖励标准。健全完善要情报告制度,用好基金监管曝光台,做好医保基金监管典型案例的收集遴选和公开通报。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告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
二十七、“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医药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医药服务供给体系是医疗保障的依托,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优化医药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激发医药服务供给侧活力。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现代服务体系,支持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效利用和有序就医。
在医疗服务方面,支持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心理科和康复、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发展,鼓励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无痛诊疗等医疗服务发展。提高门诊检查、手术、治疗保障水平,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支持远程医疗服务、互联网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有序发展,促进智能技术合理运用。
在药品供应方面,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发展,加快新药好药上市,促进群众急需的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使用。稳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拓展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领域的衔接应用。严格药品监管,有序推进药品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加大对原料药垄断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做好短缺药保供稳价。
在药品流通方面,逐步建立集中采购中标企业应急储备、库存和产能报告制度,保障集中采购药品供应。支持药店连锁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更好发挥药店的独特优势和药师作用。依托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支持电子处方流转。
二十八、“十四五”期间,医疗保障将给人民群众带来哪些变化?
《规划》立足于保障人民健康,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优化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体系、构筑坚实的医疗保障服务支撑体系三个维度推进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群众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获益:
一是新药好药更加可及。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连续三年调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规则和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期间,将继续立足基金承受能力,适应基本医疗需求、临床技术进步需要,动态调整优化药品目录,及时将临床价值高、患者获益明显、经济评价优良的药品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药纳入支付范围。同时,自2018年以来已开展五批药品集采,患者个人负担水平明显降低,大量原来用不起高价药的患者用上了高质量药品。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方面,中选冠脉支架价格降幅达93%,近期实施的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分别从3.5万元和3.2万元下降至7000元和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扩大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范围,让参保群众用上澳门金沙城中心_欧洲杯足球网-【投注官网平台】:新药好药。
二是重大疾病保障更加有力。核心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医疗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做好各类困难群众身份信息共享,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其次,针对不同困难类型,实施分层分类救助。第三,规范救助费用范围,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稳步提高重大疾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负担,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三是住院和门诊保障水平更加均衡。未来五年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统筹发挥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功能,在巩固稳定住院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提高门诊待遇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保障政策,提升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水平。
四是医保公共服务更加便利。《规划》提出,要为参保群众和单位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精细的服务。“十四五”期间,医保服务网更为完善,建立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医保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服务网点,大力推进服务入镇进村,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医保服务。在完善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服务和新型服务共同发展,在积极推广经办大厅现场“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加快构建互联网、医保电子凭证等智能化医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医保公共服务“网上办”“码上办”“视频办”。以更加智慧便捷的网络为支撑,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逐步实现住院门诊费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