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齐设施,全面提升建设标准。统筹谋划,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将原大河村坪溪小学改造成大河村应急避险场所。结合大河村地灾点数量、救灾能力等情况,参考农家小院的标准,投入资金30余万元加装防护栏、粉刷墙面、改造水电网、畅通应急通道等,高标准改造出7间50张床位,确保应急避险安置点实用安全可靠,同时配备公共厨房、食堂1个,公厕、浴室3个以及值班室、医疗卫生室、文娱室等基础设施,充分保障安置群众的基本医疗和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可容纳50人应急避险集中安置、书籍500余本、文体设施50余套。
(二)合理安置,保障物资供应需求。优化转移流程,在应急转移前,明确转移路线,对集中和投亲靠友安置进行摸排,根据摸排数据提前分配安置房间,转移时按已分配房间办理入住,确保群众转移避险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规范。认真做好应急物资管理,建立物资出入库台账,定期检查清点物资数量及保质期,确保应急物资安全。同时安置点还与周边商店建立生活物资代储机制,指定周边商店储备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干粮物资以及卫生清洁物资,满足避险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三)规范管理,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安置点成立自管委,构建县级联系领导、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村党组织书记的包保责任体系,镇政府加强对安置点的领导,村组干部为直接管理人员,建立一户一台账,全过程落实管理责任,为安置群众纾困解难,切实做到一天两回访。合理安排值班值守,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宿舍管理、疫情防控等方面制相关规章制度,针对老弱病残群众落实“一对一”帮扶转移措施,提供24小时服务管理,全面为群众提供最大便利服务。同时组建群团服务队,在应急避险期间采取形象易懂的方式,融入避险安置、党史学习教育、政策宣教、技能培训等服务功能,多元化发挥安置点作用,满足避险群众精神体育文化需求,让群众留的踏实、住得安心。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和应急避险知识培训4期,受众人群达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