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先行,加大投入,提升发展基础。全面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围绕农旅融合、乡村振兴,重点突出全县11个贫困村,高标准编制了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县域旅游专项规划等11个旅游规划,明确旅游扶贫发展方向与目标。投入旅游灾后重建资金2.2亿元,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成了飞仙关、汉姜古城、龙门古镇等5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围塔村和杨开村2个游客咨询服务点,12个生态停车场和20个旅游厕所;打造乡村旅游环线旅游公路62公里,安装制作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店招800余个,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软硬件水平,促进全县旅游扶贫工作优化升级。
景区带动,示范引领,增强发展后劲。标准打造,成功创建飞仙关、汉姜古城、龙门古镇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新村变景点、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标准化打造1个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省级精品旅游村寨、2个省级特色旅游乡镇、15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突出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建成3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11个省级乡村民宿达标户、3家旅游合作社、223家农家乐、40家星级农家乐;成立“青龙人家圆梦旅游合作社”、“白伙新村旅游合作社”、河心“秀雅苑旅游合作社”3家旅游合作社,优化升级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让脱贫更有底气。
产业融合,提升品质,突出发展特色。按照“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全面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打造飞仙-芦阳-龙门”、“思延-清仁-龙门”、“清仁-双石-龙门”、“宝盛-太平-大川”4条农旅融合发展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农村生活特点和乡土文化,提升文化含量,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庄、休闲渔业和民俗体验、民间演艺等活动,打造田园采摘、亲子植树、河道越野等5项互动类旅游项目;结合芦山现有的特色企业,发展、开发芦山本土的特色商品,着力开发乌木根雕、龙门花生、马牛山茶、红心猕猴桃、生态腊肉等独具芦山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生态特色和文化品味,以旅助农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全域营销,强化培训,拓宽发展平台。丰富宣传平台,加强会节活动的举办,提升知名度,成功举办龙门溶洞洞穴灯会、首届飞仙湖龙舟赛、“八月彩楼会”民俗文化节、大川红叶季河道T3赛等旅游活动,提高群众对芦山旅游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引进“去哪儿”、途牛、美团等网站,联合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开展相关培训,将互联网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实现100余家宾馆酒店网络线上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2017年举办乡村旅游业务技能培训4次,培训相关从业人员200余人次,派员参加高校、中专学校和省内外旅游市场培训学习,实地考察学习20余人次,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