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我县抓住历史机遇,坚持文化引领,做好保护传承创新文章,赓续城市文脉,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筑牢文物保护安全防线。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压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筑牢安全防线,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二是建成雅安市首个集消防、安防系统为一体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将樊敏阙及石刻、青龙寺大殿等25处文保单位接入监管平台,形成文物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加大隐患排查。制定《文物安全巡查方案》,联合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巡察,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保护与利用并进,文物赋能焕发新光彩。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县博物馆定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促进博物馆综合实力、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二是樊敏碑、东汉赵仪红砂石碑、王晖石棺、杨君残碑入选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127件馆藏文物获得新级别认定,提升我县文物保护利用社会和文化影响力。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对文物博物馆单位进行保护利用,延续历史文化命脉。争取文物保护、债券等各类资金7700余万元,实施芦山石刻博物馆展陈提升、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等项目16个。四是将红四方面军旧址、红军村等红色历史遗址、红色景点连线成串,开发红色旅游线路3条,博物馆、平襄楼、乐以琴生平事迹展暨乐氏家风展等纳入研学线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宣传引领,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形成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二是依托文物资源转化经济效益,拍摄凸显文物资源优势宣传视频30余条,吸纳游客参观。三是馆校共建,资源共享,与中央美院等10余所学校建立馆校合作关系,传扬芦山历史文化。四是创新推出“文物知识进校园”+“汉代文化大讲堂”+“乡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文物知识讲座,发挥博物馆“博物启智,文以化成”教育作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