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是多年生植物,茶园建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现代茶叶生产必须采用良种以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通过良种良法,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一、园地选择
建园地址一般海拔高度应在1200米以下,坡度小于25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不积水,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 4.5-6.5之间。
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按种植规格实行等高种植,建设成坡地茶园。坡度在15-25度的坡地,应建成梯地茶园,梯面宽度1.5米,要求梯层等高,环山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心土草皮筑埂,表土回填保留,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二、园地开垦
首先清理地面障碍物,全面垦翻50厘米以上,平整培细土壤,地面杂草可翻埋于土中或集中起来待以后深施入种植沟最下面。然后再挖种植沟,种植沟一般宽60厘米,深4O-5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亩施农家肥5000公斤,磷肥40-50公斤作底肥,土肥相融。劳力缺、时间紧、无条件的地方,也可先只挖种植沟,将地面杂草回填沟中,上面培细土,再栽植。但第二年秋冬要进行补施基肥,尽量做到有肥栽植,以后逐年深耕种植沟旁开垦时未深耕的行间地。
三、种植品种
茶树品种应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和适制茶类,并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根据我县自然条件以及名优茶的生产要求,主要选用福鼎大白、福选9号、名山白毫131等无性系早芽种。
种苗质量应符合GB11767中规定的1、2级苗,要求一足龄,纯度达100%,苗高20厘米以上,颈粗0.2厘米以上,经检疫合格。
四、种植规格
1.5米开梯,双行错窝,每窝两株,小行距33㎝、退窝33㎝,亩栽5000-5500株。
五、移栽技术及注意事项
l、茶苗移栽的适宜季节,最好是在茶树地上部生长休止,地下部根生长相对旺盛的时期进行。茶苗栽植分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春季栽植在每年的2月-3月,秋季栽植在每年的10月-11月。早春栽植时要注意防倒春寒和干旱。冬季气温较温暖、茶树不会出现冻害的地方,最好在秋末冬初的10月底至11月初移栽种植。
2、栽植时品种不可混杂。各个品种都要分地块种植,并记载入册。
3、茶苗运回前要把一切栽植准备工作做好,茶苗运回后应组织人力突击抢栽,一时栽种不完的茶苗要假植。
4、茶苗根部不可与肥料直接接触。
5、栽种时茶苗根系要舒展,每株要稍分开种,分层填入细土、压紧,继续填上压紧至根颈部。
6、对于过大的茶苗,为减少枝叶失水,可结合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面20厘米处将地上部分剪去。
7、栽苗完毕后一次性浇足定根水。
8、备留小部分茶苗假植,用于补缺。
六、苗期管理
1、移栽后,如遇连续晴天或干旱天气,可每隔4-5天浇水一次,雨天和阴天可不浇水。
2、苗期特别要注意进行除草、施肥、病虫防治等工作。茶苗成活后,应及时施肥,以经过熟化的稀薄人粪尿为好,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浇施一次。杂草要尽量除早除小。要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
3、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并及时用假植的备用苗进行补缺。
4、通过定型修剪培养树冠。茶苗成活后,苗高达到30厘米以上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在离地20厘米处,用整枝剪剪掉每株的主茎,不剪侧枝,剪位应离下位叶较近,剪口要光滑,不能破损,以免雨水浸渍(如苗高未达到30厘米时,可推迟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种植时,已进行了第一次定型修剪的茶树,待一年后苗高达到35厘米以上,可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的一年后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一次修剪提高10-15厘米左右。第二次定型修剪的一年后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二次定型修剪提高10-15厘米左右。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已达45-50厘米,形成4-5层分枝,结合打顶轻采,良好的树冠基本培养成型。
5、在种植后的2-3年内,可在园内裸露的行间间作豆科植物和绿肥,冬季豆科植物和绿肥有葫豆、豌豆、苕子、紫云英、黄花苜蓿。夏季豆科作物有爬山豆、绿豆、黄豆等。可在开花时翻埋土中,也可在收获后将稿杆埋于土中。
6、在茶园四周、水沟、道路两旁种植遮荫树。遮荫树宜选择树冠宽大、叶片稀疏、根深、生长快、冬季落叶、病虫害少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品种可选择马尾松、桂花等。一般在种植茶树的同年冬末春初进行种植。栽于主道、沟渠两旁、陡坡边上。在茶园内每隔8个阶梯可种一行,株距10米左右,每亩不超过20株,遮荫度不超过30%。在纬度、海拔较高,雨量充沛地区,可少种或不种遮荫树。
7、苗期茶园铺草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措施,铺草可保湿,减少杂草危害和土壤板结,并可增加肥力。铺草材料可用作物稿杆及割下的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