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始终把建强村党组织放在首位,重点从加强村党组织领导、建强村级骨干队伍、强化示范率带作用入手,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村干部队伍结构极大优化,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6名,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优秀返乡农民工、外出经商返乡人员等占67%,平均年龄42.7岁。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持续推进自治委示范试点,以村级治理“红黑榜”为抓手,提取村集体经济部分收益开办“积分超市”,开展“积分超市”兑换活动6场次,兑换1130余户群众,兑换生活用品6000余件,激发村民自治热情,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青龙场村定下“三步走”战略,从“规模化”入手,以“品牌化”提升,向“融合化”转型,建成鱼跃龙门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项目和莲稻虾养殖基地龙兴之野大型农旅综合体,十里“荷花塘”、百亩“冷水鱼”、千亩“果药茶”农旅融合产业带全面建成,争取资金1.5亿元完成龙门溶洞、村史馆改造提升等文旅综合项目4个,举办“年猪节”“全市魅力乡镇竞演”等会节活动6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龙门溶洞”、看“龙门花灯”、住“龙门客栈”、尝“龙门‘三宝’”、摆“新龙门阵”,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全村近50%的农户融入了农旅融合特色产业链。2023年,青龙场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实现产业提质、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以人才引育赋能乡村振兴,让队伍建设实起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紧紧抓住人才“引、育、留”三大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回引62名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在外经商人员等返乡创业就业,把各类能人挖掘出来、吸引回来、激发起来,为乡村振兴“搭台子”“拓路子”。持续开展民营企业家到村任职,担任名誉书记、发展顾问,引进1名民营企业家,利用自身人脉、企业平台优势等,提供技术帮扶10次,发展咨询26次,在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上出谋划策、予以扶持。积极推动乡村学堂培养一批“懂发展、有技术、接地气”的本土人才,扩大乡村振兴队伍,累计开展21期,培训人才1050人次,为青龙场村产业活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生态改善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环境靓起来。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保常态”为目标,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工作抓手,实行“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四级联动责任制度,建立“网格员+志愿者+公益岗+党员群众”多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种植树木花草30000余株,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组织群众打造“门前小花园”等绿化微景观,修理破损线路20余米,修复破损路面5处,加装改造路灯480盏,房前屋后“脏乱差”问题全面改善,“颜值”不断提升,达到“村庄绿化、村貌美化、设施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整治效果,持续为镇域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以文化繁荣提振乡村振兴,让乡风文明活起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故事、重建精神,盘活村闲置资源布局打造“乡村学堂”、村史馆、感恩广场等一批教育基地,以本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活教材”,常态化开展“谈重建话感恩”“村史馆里讲党史”等教育活动,及时向干部群众传递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芦山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等民俗节会和“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重阳等重要节点,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促进形成良好风气。同时,以村组干部和自治组织负责人为主培养“法律明白人”26人,定期开展送法活动,让感恩奋进、守法向善成为青龙场村最鲜明的文化底色。